一则新闻:8岁男孩因玩酒精引发火灾,因怕父母责骂,选择独自承受,最终丧生。评论区一片唏嘘:“这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连命都不敢求救?”这让我想起另一幕:朋友分享他发小的表弟被父母溺爱到34岁,至今酗酒啃老,父亲还在嘟囔:“他还是个孩子。”
一个被“恐惧”杀死,一个被“溺爱”养废。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两极,正在批量制造悲剧。心理学中的“皮质醇陷阱”说:长期被责骂的孩子,大脑会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恐惧。父母的情绪暴力,正在无声中杀死孩子的求生本能。
这不是个例。从药家鑫案,到无数农村“巨婴”,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矛盾与撕裂,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焦虑的妈妈-消失的爸爸-失控的孩子,也许会造成鸡飞狗跳的家。
虽然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人是没办法绝地反击,冲出思想束缚真正出人头地的。也许当年轻一代人成为父母时,他们潜意识里也受到其父母影响,有时候脱口而出的话,就是父母曾对他们说的。因此,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调整自己。
家庭教育复杂多元,个人浅见撰文探讨,长文供参考。
一、毁掉孩子,从“不允许犯错”开始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证实,童年频繁遭受责骂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发育受损,决策力与抗压力仅为常人的1/3。他们不是“脆弱”,而是大脑早已被恐惧重塑。心理学实验证明,7岁前频繁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成年后遇到危机时,求助意愿降低78%。也许父母不是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只是担心孩子以后会像自己一样用尽全力,却吃尽生活苦累。所以,迫切地试图把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用三四十年感悟出来的道理,剖析给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要知道,也许他们暂时还听不懂。
孩子打碎个碗就恨不得气得牙痒痒,要掐死这孩子?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不少是宽于自己,严于他人。
如果对孩子除了责怪,就是谩骂,要么就是动不动说咱要不吃馒头争口气啊?
当知,养是德,托举为恩。
很多人会误以为,托举是只靠经济条件,而忽略情感寄托。
让打压式的教育,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好吗?

为何当孩子犯错时,他宁愿自己承受这个结果,也不愿意让父母知道?因为在他心里,父母的反应比那个错误本身,可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恐惧。
而这类孩子更容易走极端,他们的恐惧回路,即便是在他们长大了,这种条件反射依然存在。
有位母亲在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听到叫家长就怒火中烧,回到家还是指责谩骂。当天中午,孩子默不作声打开了她家在16楼南侧的窗户……
其实你完全可以给予孩子包容,让孩子不去恐惧与你沟通,然后再以稳定的情绪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他慢慢改正。人60%的“毛病”也会随着长大自行改掉(亦或是孩子自己吃亏了改掉);30%靠父母言传身教;剩下10%也许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不伤天害理,接纳孩子的一些缺点,并且审视当初的自己,活得别太较真。
千万不能是用一些自以为有道理,又不知所云的语言去让孩子发懵,让自己也膈应。
你以为在和世界周旋?实则和自己的情绪周旋
这其中想必也有历史原因,比如一些家长自己本身也没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不太懂如何爱孩子。甚至于很多家长在夜深人静时反思自己,连他们的父母都不如,也后悔自己对孩子动辄打骂。对于熊孩子或者超雄,就是另外的解决方案,本文就不作探讨了。
【解决方案】
①“60秒冷静法则”:孩子犯错时,默数60秒后再开口。
②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否定:“瓶子碎了,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清理更安全?”
③每周一次“错误分享会”:全家轮流讲自己本周犯的错,父母带头自嘲:“今天妈妈烧糊了锅,原来忘关火这么可怕!”
当孩子闯祸时,先说三句话:
“谢谢你告诉我。”(建立信任)
“我们一起解决。”(赋予安全感)
“这件事教会我们什么?”(转向成长)
二、自卑的孩子背后,站着“自以为是”的父母
人其实分三种,刀子嘴刀子心,刀子嘴豆腐心,豆腐嘴刀子心。
一位都已经结婚的29岁女孩,从小被母亲指责“连狗都比你懂事”。确诊抑郁症后,母亲仍冷笑:“你就是太矫情。”唉,也许善良的人,说不出那么难听且伤人的话。
并且,我觉得要让孩子清楚:即便是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孩子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反对。
伦敦大学追踪研究显示,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潜意识会植入三大病毒信念:
①我不配被爱(低自尊)
②表达需求是可耻的(情感隔离)
③世界充满危险(焦虑体质)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创伤专家LoriA.Brotto博士强调:
“创伤的疗愈,只有在被系统性整合后,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体验。单点突破无法打破全局模式,“结构化”才是通往稳定与自由的唯一道路。
而生活中一点小事又会被带回创伤状态,容易被触发与重演。因此,童年创伤绝不只是情绪的事情,仅靠情绪宣泄,无法重建神经系统的安全感。
对孩子更多需要心平气和,不能一上来就破口大骂,情绪宣泄。
有没有想过,有时候孩子不是缺个“老师”教他写作业,而是想有人帮他稳定情绪,换种思路解决问题?
中医也讲“恐伤肾”,孩子长大以后性格内向、胆子小、说话做事畏畏缩缩、犹豫不决、没有毅力。也不能专注……身体发育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没有生育力,常年痛经或梦魇缠身。
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服从者或巨婴,而是让孩子能有“弑神”的勇气——
敢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敢重构父辈的认知局限,敢在废墟上建立自己的王国。
而有的孩子用摆烂,对抗压抑?
绝大多数的家庭有个焦虑的妈妈,缺位的爸爸和正在反抗和未来会反抗的孩子。
父母也渴望被理解,却失去了理解孩子的耐心。
父性力量的觉醒不应是机械的物理在场,而是精神层面的深度连接。当父亲能够卸下社会角色的铠甲,以真实自我参与育儿,孩子获得的将不仅是保护,更是直面世界的勇气范本。母性特质的升华需要超越牺牲式付出的窠臼,母亲稳定的情绪内核才是滋养家庭的最佳土壤。
父母角色复位,是对生命本源的尊重
因为,每个灵魂都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自我塑形。
三、没托举,却想儿孙有福?
是金子总会发光? 儿孙自有儿孙福?
其实很多的俗语,真正的意思被曲解了。要么就是话只讲了一半,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若是平庸之辈,就承欢膝下;若是雄鹰,就祝他展翅高飞”?
古时尚有孟母三迁呢,现如今一些人却不知道给孩子帮衬?
也许,贫穷是祖传的枷锁,而钥匙却藏在别人家的书房中。
托举帮衬绝对不是仅仅体现在金钱等物质方面。
任何一个能发展较好,人才辈出的家族,都是一代又一代的托举。尤其是在孩子尚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年纪,就需要靠父母或祖辈帮忙决定一些重要分水岭的事儿,别什么都说是他的命该如此。(比如孩子在高中时期,注意文理科选择等)
比如你在高考后,要是有过来人对填志愿给你一点远期规划性建议,那该多好啊?我知道,职业不好说是分高低贵贱,但职业的发展是分高低的。也许相对好的方向,是人摆脱贫困的开始。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之
浙江某企业家花500万送子留学,,却只给一句告诫:“别信任何人,钱才是亲爹。” 儿子回国后赌博败光家产,父子反目。
而有一商人家族,三代坚守“三不原则”:
①不替孩子做选择,只分析利弊
②不炫耀财富,但公开讨论失败案例
③不回避人性阴暗,但坚持“家规高于利益”
托举的本质,是给孩子“试错的底线”
经济上:设立“失败基金”(如“若创业可支持3次,每次不超过10万”)
认知上:定期开“家族私董会”,用商业思维分析学业、婚恋问题…
我想说的,不能总是鸡娃,而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水平认知,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等才算是主要因素。再比如,有部分教育的缺失,例如对性教育羞于启齿。
有些话又不好在公众平台发,不利于传播正能量,我就不去深入讲。
再穷困的家庭也要告诉孩子:“你混得再差,也是我家崽儿。但想要更多,得自己挣。”
托举的真谛:是给翅膀,而不是笼子或轮椅。
四、孩子不是投资项目
有人说,家庭其实不是讲爱的地方,首要位置是经济实力。
可即使投资项目,也有很多亏损的啊,不是吗?
现代社会人们习惯用商业思维解构亲情:将子女培养视为天使投资,把夫妻关系异化为股权分配。这种物化思维催生的,是无数表面光鲜的"成功标本"与内心荒芜的"空心阶层"。当我们撕去社会贴在每个人身上的价值标签,所有生命最本真的渴求并无二致:
绝大多数人,终将回归平凡,回归家庭。包括社会地位高的、有钱的人。一个家庭较好的状态是彼此支持、理解、包容、不内耗、不消耗彼此的能量。
创新多来自于敢去质疑事情做成的方式,而一些既定模式却在无形中磨灭掉了很多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和不同的体验。
马斯克指出,中国其实也有诸多厉害的企业家,但好像在某种教育体系下,受教育者并未去质疑所学知识,去寻找更优解决方案,而是希望有标准答案。
将子女视为投资品的思维,本质是物化生命的认知暴力。教育不应是阶层跃迁的工具,而是帮助个体发现生命本真的过程。
家庭作为最小的文明单元,其能量状态直接决定社会进化的质量。当我们停止用标准化模具修剪生命,当父母率先完成自我觉醒,家庭的能量场将自然流转为孕育独立灵魂的沃土。
这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保持清醒: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塑造,而是唤醒;不是对抗,而是共生;不是投资回报,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五、溺 爱 汝之蜜糖,尔之砒霜
在城中村的麻将馆里,在乡镇杂货店的柜台后,总飘荡着那句魔咒般的辩解:"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如同无形的镣铐,将无数底层少年锁死在低幼化的牢笼。当城市中产家庭在早教机构学习"延迟满足训练"时,农村的饭桌上正上演着"少爷用餐图"。这种跨越生理年龄的"婴幼儿化豢养",正在制造新型的底层困境。朋友说她00后妹妹继承了“溺爱基因”,把自己3岁女儿养成小霸王,抢玩具时咬人见血。
耶鲁大学追踪研究显示,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成年后抑郁风险增加40%,因他们从未学过“现实世界的生存法则”。
中国农村“巨婴族”中,68%认为“父母就该养我一辈子”,远超城市比例(29%)。
本性为恶,教化向善
也许你会发现人之初性本善不对?甚至于父母再怎么以身作则,孩子就是不听,无形间把对他的好当作溺爱的温床。所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尊重孩子天性,但不代表完全纵容。“稀缺理论”指出,贫困家庭常陷入“爱越多,害越深”泥潭:
①用包办代替独立(“你只管读书,其他不用管”)
②用顺从代替思考(“听爸妈的准没错”)
③用短期满足代替长远规划(“打工不如早点结婚”)
不动脑的爱,不要也罢。
【解决方案】
1️⃣ “5%放手计划”:每周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小事(如买菜、修理家电),完成后赋予“家庭贡献勋章”。
2️⃣ “生存模拟游戏”:带孩子摆摊、送外卖,用实战去帮助其理解“谋生≠丢人”。
3️⃣“家族资源图”绘制:与孩子共同梳理亲戚朋友的职业技能,建立“互助技能库”(如会修车的表叔、做自媒体的堂姐)。
六、想底层杀出 尽早知道社会真相
贫穷是大概率事件,创业成功则不然。
穷人父母,没有资格放纵地爱!
这话虽然听起来极端,但是很多事实的总结。
“别急,孩子还小,长大会懂事的。”但是,真正到了成年后,这类孩子,尤其进入职场多半是被忽悠、被打压、被使唤的。
当然,很多父母光养大孩子就已经耗费全部气力了。
大多数人没法从快乐中获得成长,这似乎又和我先前所讲相悖。
底层家庭需要的不是道德审判,而是建立反脆弱的养育系统。
教育就是反人性的修行,尤其在资源匮乏的土壤中。当我们撕开"爱"的温情面纱,会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放纵之爱制造永远需要搀扶的巨婴,清醒之爱锻造能逆风奔跑的孤勇者。
给穷孩子最好的成年礼,不是继续当他的避风港,而是教会他在风暴中建造自己的诺亚方舟。
隐瞒生活或社会的真相,会让孩子将来明白后更崩溃!
要知道如果家里没多少底子,资源都是靠抢的。
吃亏是福?
非也。
要想从底层爬起来,便不能过于谦让。太老实的人,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蠢!
孩童的认知世界总是包裹着透明茧房,父母的告诫往往如隔水听钟。你开车时无论多声嘶力竭让他在座位上坐好不然会摔倒,他也不会听,倒不如你不多说,也许在一个刹车时让他真吃了亏吃到痛;又或者是某日当他目睹同班同学从电动车后座上摔下来时,他会小声地告诉你他再也不会要吵着坐后座了……这不是说教者的胜利,而是生命自带的纠错机制在悄然运转,如同幼苗在触碰岩石后自然学会调整生长方向。
而年轻的时候,大家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要么是总觉得我还年轻,能挥霍,能犯错,但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哪有那么多叛逆的机会?
富爸爸可以让孩子有100万启动资金,穷爸爸也许只有1000块。寒门少年的人生,更像是行走在钢索上的玻璃器皿,每一次摇晃都可能让整个生存容器支离破碎。当某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在间隔年寻找自我时,建筑工地的少年正用结痂的指尖计算着复读成本。这种结构性困境,让底层家庭教育天然携带战战兢兢的审慎。
当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苦难浇筑成长之路。也不是要多么刻意地给孩子进行苦难教育,把握好度。
过度渲染的"挫折教育",恰似将温室花朵骤然抛入沙漠,只会榨干生命本源的水分。
当然我也不希望过于迂腐,人总不可能是不能抱怨、谈论、反对,只能心存感恩的。
道理在书上,做人做事却在书外。
总之,家庭教育是需要掌握一个火候,一个度。也许看开点,能好点,也要尽量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成年人一生在治愈童年,也要努力提醒自己、调整自己,让孩子不再重蹈覆辙。也许通过教养孩子我们也时常会想,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尽责报恩,及时行乐;还是放下执念,不受大脑囚禁?也许普通人控制欲望,降低对子女的期望,这一生的枷锁会更轻松些。
以上是为愚见,望诸公论之。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