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家:操卖“面粉”的心,赚塞牙缝的钱。
而有人开发自动化脚本,专门扫描新开店铺、低价商品、库存数量异常的商品,批量下单,形成“打新”产业链。这种技术不对称使得小卖家在面对专业 "狩猎者" 时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对于这类利用漏洞赚钱的人嗤之以鼻,但也知漏洞可弥补。
一、系统压榨小卖家的“催发货”
此前的“仅退款”已经够让中小卖家苦不堪言了。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被职业羊毛党精准利用、平台默许甚至纵容的“催发货”套利链条。
【案 例】
淘宝卖家L先生新开一家淘宝店,发布一款标价10元的小商品。第二天,同一账号下单两笔,一笔立即付款催发货,另一笔未付款。卖家察觉异常,关闭未付款订单,联系已付款买家,并说明“商品已买空,暂无库存”,并尝试电话沟通,发现对方使用虚拟号码,不接电话。
就是这个未关闭的订单,让他见识了什么叫规则的 “完美闭环”:
5天后,买家才冷冷回复 "怎么还没发货?"。
卖家联系淘宝客服,得到的回复是:“建议与买家协商解决。”
协商?巧合且巧妙的是对方从不回应,只在关键节点 上线施压。
第10天,系统自动判定卖家“延迟发货”,赔付买家两笔违约金(通常为商品金额的5%-10%,即0.5~1元,但部分场景可叠加)。
更离谱的是,系统生成工单,卖家选择“无货无法发货”,提交后却被告知“操作无效”。系统判定卖家“违约”,强制赔付后,工单只留下一个选项:“发货”。
发?货?哪?来?发?
不发货,继续赔;发,虚假发货会被判“欺诈”,店铺可能会被扣分、降权、封店。
最终,卖家:赔偿买家9元(接近商品全价),系统才完成退款闭环。
这场价值 10 元的交易,最终以L先生额外赔偿 9 元告终。更让他心寒的是,平台对保证金催缴的通知一天能弹十几条,处理投诉时却像个 "不会审题的机器人"。
这哪是消费者维权?这分明是用平台规则当枪使,合法抢劫。
二、职业“羊毛党”早已产业化
你可能会说:这是个别现象吧?别急,我们来看数据和官方报道。山东“仅退款”村之后,“催发货”黑产蔓延
【案 例】2023年,《南方周末》曾报道山东菏泽曹县某村,村民集体操作“仅退款”牟利,有人月入数万。当时舆论哗然,平台也一度收紧政策。
但很快,战术升级:从“仅退款”转向“催发货”。
为什么?因为:
“仅退款”需要收货后发起,存在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
“催发货”则完全零成本:下单、催促、不接电话、坐等赔付,全程线上完成。
一位淘宝小二透露:
“我们内部也知道,有些账号专门盯着新店,
尤其是那些没经验、不会设置‘预售’‘定制’‘拍前联系’的小卖家。他们就等你发货超时,然后索赔。”
法院判例:职业索赔人
【案 例】2024年初,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一起案件:
某买家在3个月内,向278家淘宝店铺下单未发货商品,每单索赔5-10元;
累计获利超2万元;
店铺普遍为新开、低价、无库存预警机制的小卖家。
法院最终认定:该买家以牟利为目的,明知无真实交易意图,利用平台规则漏洞恶意索赔,构成“滥用民事权利”,判决其退还部分赔偿金,并承担诉讼费。
但问题是:
这种案件极少被起诉;(即使起诉,等到处理积压的案件猴年马月管到你?)小卖家维权成本高,往往选择“破财免灾”;
平台不主动识别或拦截这类账号。
三、“仅退款”后遗症
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的扭曲演变
为应对"仅退款"被滥用,商家们也采取了极端措施。2023年以来,多家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服务,本意为简化售后服务流程,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滋生了恶意"仅退款"行为。这种扭曲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平台规则已严重失衡。
"仅退款"政策的初衷与实际偏差
有卖家表示,"仅退款"服务推出后,部分职业"薅羊毛"者利用这一规则钻空子,收到货就发起"仅退款"售后服务。在责任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商家被平台单方面判定"仅退款",损失惨重。"我们小卖家根本没有能力与平台规则抗衡,只能被动接受结果。"
商家的极端自救措施
为自我保护,商家们开始要求消费者销毁商品作为退款条件:成都张女士案例:
因牛奶变质申请仅退款时,被要求把牛奶全部倒进马桶里,拍视频作为证据。
规则失衡的恶性循环
随着"仅退款"政策逐步被多家电商平台调整或取消,新的套路仍在不断涌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规则漏洞的存在却不可避免地引诱着人们牟取不当利益。平台规则的设计缺陷不仅损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更扭曲了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
只有当平台真正承担起规则制定者的责任,建立公平、透明的纠纷解决机制,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四、为啥平台不愿意改?
平台的"三不"政策与责任转嫁因为"稳赚不赔",更令人愤怒的,不是"羊毛党"的存在,而是平台的纵容与推诿。平台的"三不"政策:不识别、不拦截、不担责。
平台不是中立的,它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平台的"三不"政策
不识别:平台对明显的恶意行为视而不见,缺乏有效的识别机制。不拦截:即使识别出问题,平台也往往不采取拦截措施,任由卖家受损。
不担责:当问题发生时,平台总是将责任推给卖家或买家,自身置身事外。
规则死板,系统无情
就比如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平台规则死板,系统无情。千牛系统工单只允许"发货",不允许"无货"申诉通过;即使你提交了聊天记录、库存截图、电话拨打记录,系统依然判定你"违约";客服机器人式回复:"请按流程操作""建议协商"——可协商的对象根本不愿协商。
这说明:平台的投诉机制不是为解决问题设计的,而是为规避责任设计的
规则失衡与监管缺位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台规则设计存在缺陷且执行僵化。
2025年7月,一位消费者下单后,商家以商品存在瑕疵需召回为由延迟发货,并承诺15日前发出。但到期后商家却绝口不提发货时间,直接建议退款。
平台的获益机制
对于平台而言,却没什么影响:保证金沉淀:卖家被索赔后,平台可能要求补缴保证金,形成资金池;
流量分配权在手:谁听话、谁服务分高,谁就能拿到流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手段;
责任转嫁:所有纠纷,最终都归结为"卖家履约问题",平台永远是"裁判"。
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规则体系,将风险与责任最大限度地转嫁给卖家和消费者,而自身则稳坐钓鱼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五、小卖家如何“自救”?
小卖家的出路:在平台规则夹缝中求生
虽然系统不公,但并非毫无办法。当平台规则变成"合法抢劫"的工具,当客服系统沦为"自动扣款机",当小卖家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那这已经不是商业问题,而是公平问题。
别让"保护消费者"成为压垮小卖家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当然支持消费者维权,但维权不应片面地建立在系统性牺牲小卖家的基础上。
1、技术层面防坑
所有商品设置为"定制"或"预售"模式,发货时间设为7-15天;商品详情页显著标注:"拍前务必联系客服,否则无法发货";
使用"拍下减库存"而非"付款减库存",防止被恶意占单;
设置"新店保护期":前30天不参加任何促销,避免被盯上。
2、运营策略调整
避免上架"低价标品"(如手机壳、数据线),这类商品最容易被"打新";做差异化、定制化、小众品类,提高羊毛党操作成本;
建立客户白名单,对异常账号拉黑。
3、集体发声与法律维权
加入卖家社群,共享恶意账号信息;对同一账号多次索赔,保留证据,向平台投诉,必要时起诉;
推动行业协会或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
当平台规则变成"合法抢劫"的工具,当客服系统沦为"自动扣款机",当小卖家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那这已经不是商业问题,而是公平问题。
小卖家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公平的规则和有效的保护。只有平台、卖家和消费者三方共同维护健康的电商生态,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本文旨在为小卖家提供实用建议,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
说好“中国人不坑中国人”,可现在的情况是:平台的规则,让中国人坑中国人,自己稳坐钓鱼台。
规则不该是弱肉强食的帮凶,
而应是公平交易的守护者。
这需要从代码逻辑到制度设计的全面重构,
让每一份努力得到尊重,每一次交易充满温度。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山东“仅退款村”调查:一场关于规则与贪婪的博弈》(2023年)
2.杭州互联网法院(2024)浙0192民初字第XXXX号民事判决书
3.消费宝 https://www.xfb315.com/tousu/99175122
4.淘宝规则中心:《延迟发货规则实施细则》(2024版)
5.黑猫投诉平台:关于“恶意催发货索赔”相关投诉量统计(2024年Q1)
6.电商报:《新店生存指南:如何防范“打新”职业索赔》(2024年5月)
 报道
报道 投稿
投稿 
     
    

 徐伟轩博客
徐伟轩博客 苏ICP备17037071号-7
苏ICP备17037071号-7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