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名制≈裸奔?
我先前的文章:肯定能根治电信诈骗,你说对吧? 其中有一部分是有相似之处:民众干着急,骚扰电话、短信,电信诈骗 层层升级。
官方数据和国内外案例
实名制信息一旦被黑产利用,普通人无力防护
可神奇的事情又不是一两件:小刚网购了两把菜刀,退货了一把,不多时网警电话来关心“近来是不是不顺心啊”,小刚表示诧异;小东凌晨被辖区民警电话唬住了,说让协助调查,必须把手机交出来,理由是手机里安装了诈骗软件,到第二天被冻结银行卡……
没重视起来,并且慢慢会让大家觉得稀松平常。
二、堤防APP
排除APP的算法(例如根据用户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那么其余的操作,就不得不说道说道了。网络上有人可能P图,造黄谣的,这类还是初级的。
官方定性权限滥用:2021年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在专项座谈会上明确揭露:部分APP未经用户同意偷录语音、文字、图片,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用户画像和广告精准推送。会议当场点名要求整治“麦克风权限滥用”“隐藏关闭选项”等乱象。【当然了,APP不仅能获取麦克风权限,还能获得摄像头权限、相册、通讯录、备忘录……】
大厂屡踩红线:截至2024年底,工信部通报的45批侵权APP中,首汽约车、小米穿戴、途虎养车、茶百道等常用软件均因违规收集信息、强制索权上榜。2023年OPPO员工王某宇因泄露未发布手机样机信息,被公司依《保密法》追责并索赔,侧面印证企业数据管控漏洞。
技术实锤监听能力:2025年央视调查证实,加速度传感器可窃听扬声器震动信号;安全内参网站披露多起案例:某输入法APP曾秘密调用麦克风,用户聊到“鱼缸换水”,次日电商平台就推送养鱼器材。
窃听原理:(部分原理介绍)
1、物理基础:声波→机械震动→电信号
手机扬声器发声时产生的声波震动会通过固态介质(主板)传导至加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基于压电效应:震动导致传感器内部压电材料变形,产生微电流(与麦克风声电转换原理本质相同)
关键差异:麦克风捕捉空气震动,加速度计感知硬件物理形变,因此无需麦克风权限即可工作。
2、信号转化:深度学习破解“震动密码”
关键词识别模型:直接提取敏感词(如密码、地址),准确率88-90%
语音还原模型:重构1500Hz以下音频(覆盖人声基频),人工可辨语义
实验场景:恶意APP将加速度传感器原始数据(XYZ三轴震动波形)上传至攻击者服务器
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 训练震动信号与语音的映射关系:
安静环境:识别率90%(数字/字母/敏感词)
嘈杂车站:原始识别率50% → 经降噪算法提升至78%
3、系统漏洞:合法权限下的“隐形攻击”
加速度计 | 零权限 | 完全无提示 |
安卓/iOS均未提供关闭加速度计权限的选项(仅iOS要求说明用途)
攻击可后台运行:采样率100-400Hz时,每小时仅耗电3-5%(远低于麦克风持续录音)。
三、二手的手机有风险
手机会动不动自重启,运行速度非常慢;手机莫名黑屏、电池莫名用电快,流量使用异常;打电话时候有杂音回声、串台,或出现自主挂断;境外短信、带链接风险内容。
用户自保实操(基于攻防特性)
禁用扬声器模式:用耳机通话,可一定程度切断震动传导链
旧手机处理:移除SIM卡后,进行全盘填充擦除(避免残留传感器采集后台)
敏感场景防护:
1. 将手机放置于软质海绵垫上 → 衰减震动传导效率
2. 播放低频白噪音(如风扇声)→ 干扰加速度计信号
长期化建议:优先选用中低端机型(传感器精度低→识别率降低)
技术矛盾点:加速度传感器本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部件(如防摔触发气囊、步数统计),如今却成为隐私泄露的跳板。正如任奎教授所言:“安全与便利的博弈,本质是人性与技术的共谋。”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