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让人认识世界,也能瞥见不少的光怪陆离。
“红大爷”让大家看到:在欲望面前,扭曲的人性阴暗面崭露无遗。其实,我早就告诉大家了:也许男女交往,先要互换体检单
大众也许是疲于奔命无暇思考,也许是空洞寂寞,也许是明哲保身……总之,不少博主(不便直言)想通过些许历史故事而言今时却发现:无论试图唤醒,还是为其发声,均意义不大。
我时常有无力感,每当讲到俩观点,会有极个别人冒出来说:啊呀普通人,瞎操心。一千块的工资却想几百万的事儿,好高骛远。麻木与看客心态,滋长的原因在于:多数人不会通过别人的疾苦,看到自己可能的灾难,甚至于还庆幸当下拥有的幸福。
在此,还望极个别群体,请看完全文,再作评论,并提出较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非无意义的人身攻击。
近日有个新闻:
空壳公司+上海2套房(银行看他资产优良,可他转手就卖了),从银行贷款3000多万,潇洒去美国住别野,开多家酒吧,且成了网红。
这种看似个别的极端案例,实则是金融风控机制系统性漏洞的冰山一角。讽刺的是,当普通人为小额贷款辗转难眠时,这类大额骗贷者却能在海外享受“老赖”的奢华人生。
再比如不良资产处理、债务重组,兴许是再包装吧?包装成银行喜欢的模样。
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觉得可能是个假新闻,认为银行贷款审批也不是儿戏,起码要走系统风控。
其次,即便抵押房产,房屋估值也需要第三方专业资质的评估公司才能做,不是银行自己定估价啊。
可万一加上人性、关系等等,也许真的会颠覆大家的想法了。毕竟更早时,就已经出现了职业背债人。
金融风控被钻漏洞?
有人也许要抱怨社会不公了,说他是靠关系,才搞到了那么多钱。不管怎么说,他的确合法地搞到了,也真正用“离柜概不负责”给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
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表面严谨,实则存在多重致命缺陷。在浙江慈溪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某电器公司法定代表人老胡以亲属名义设立多家空壳公司,通过这些公司相互担保,配合虚假财务报表和购销合同,成功骗取近亿元银行授信额度。
更令人忧心的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
2016年益阳农商银行沧水铺支行副行长晏某奎在审批510万贷款时,直接省略实地调查环节,编写不实调查报告通过贷款审批。当贷款全面逾期后,银行只能通过法律诉讼追偿,而这位副行长最终因违法发放贷款罪被判刑两年。
2016年益阳农商银行沧水铺支行副行长晏某奎在审批510万贷款时,直接省略实地调查环节,编写不实调查报告通过贷款审批。当贷款全面逾期后,银行只能通过法律诉讼追偿,而这位副行长最终因违法发放贷款罪被判刑两年。
双标 也在金融领域
规则的双重标准,普通人与大客户是两极世界。
当普通人申请 50 万元贷款时,需要提供收入证明、社保缴纳记录、公积金流水等 13 项材料,且面临 "贷款资金不得流入楼市、股市" 的严格监控;而当某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申请 5000 万元经营贷时,银行却可能主动放宽条件,对其 "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的承诺仅作形式审查。这种差异背后,是银行基于 "客户价值" 的风险定价扭曲。
2024年农行昭通分行的违规案例极具代表性:该行不仅贷款“三查”流于形式,更直接向未竣工验收的商业用房项目发放按揭贷款,甚至在项目资本金未到位时就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这些明显违反监管红线的行为,最终仅以85万元罚款了事。
征信困住了谁?
有网友看似调侃,实则讽刺征信制度:哎呀这人真可怜,虽然搞了3000多万,但肯定变成老赖了呀,以后不能坐飞机,只能开私人飞机了。
众所周知,要想从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房产、公司、征信……),而大客户一般尤受待见。尤其是在又有抽成的情况下,银行其实也乐意促成大客户的贷款需求。而银行内部考核机制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基层信贷员面临巨大的放贷指标压力,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扭曲行为。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在业绩压力下,信贷人员可能放松对客户资质的审查,甚至协助包装材料,这种激励错位是风控失效的深层原因”。
受伤的是谁?
不少人看到卷钱跑路这事儿,竟然是开心的?可别忘了,银行放的贷,不也是人民群众的存款嘛?
有些人让一两千工资的人别瞎操心,没用到他们几分钱。说:即使人们的钱被拿去放贷却收不回了,不是还有银行去扛吗?
那银行扛不住呢?谁来兜底?
资金监管的松紧度
一般普通人去银行,取钱会问你取钱干嘛?存钱呢,竟会问你钱哪儿来的?你看,监控个人账户的每笔收入、消费,属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的操作。
适骗贷、坏账、拒执罪
骗贷又是另外的说法了,资不抵债,负债人要被追一辈子吗?可那人都成美国籍了呀,这是个死局。就意味着,这个债务,最终只能银行扛下,成为坏账。
这要是普通人贷款还不上了,会怎么处理?催收——债权转移——起诉(无非两种情况,①打折收回 ②坏账)
而7月1号开始施行“拒执罪”似乎让债权人看到了收回欠款的法宝,可真正实施过程也绝不会简单。是还不起,就判拒执罪要抓取坐牢吗?
急功近利
商业银行普遍实行 "三年一轮岗" 的考核周期,这使得客户经理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见效的贷款,而对需要长期培育的小微企业贷款缺乏动力。这种激励机制导致信贷资源向 "成熟企业" 集中。
2023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2%,却依然能获得银行主动授信;而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的平均融资缺口达 300 万元,这些企业往往拥有核心技术却缺乏传统抵押品,难以满足银行的 "硬指标"。
此外还有个神奇的点:放贷的,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投资失败。
殊不知他们也是做一门生意而已,而生意必然有潜在风险(借款人逾期或无力偿还)。
如何修补漏洞?
以下仅个人愚见,毕竟水平有限,暂且罗列如下:
监管层面必须强化穿透式审查要求,建立关联企业识别共享机制。浙江象山县的做法值得推广——当地行政机关将8家“空壳公司”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对辖区同类情况开展全面排查清理。
信贷体系的改革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双管齐下,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恢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功能。
观念的革命
从根本上讲,银行业需要一场信贷思维革命。防止出现更多“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游戏,让贷款真正给到有需要的人。
必须摒弃“唯抵押物论”的懒惰思维,建立基于企业真实经营能力和现金流的评估体系。同时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将资产质量指标权重提高到与业务规模同等重要位置。
技术升级
虽然说技术并非万能解药,但技术防御手段也至关重要。应用区块链技术验证交易真实性,通过电子税务局【购销合同确认】功能核验合同主体一致性,引入AI算法识别财务造假模式,构建动态风险预警系统。这些技术屏障可大幅提高骗贷成本。
当然,数字化风控仍需人机协同,在算法中嵌入人文洞察和行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