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活在一个被重新定义的现实里,毫无逻辑可言。
大学生送外卖是励志典范,但追问就业困境就成了传播焦虑;孕妇奔波在送餐路上感动全网,可若讨论为什么孕妇要去送外卖,却成了破坏和谐。
大家感叹,什么年代了,怎么总有一些人还是总喜欢报喜不报忧、掩耳盗铃,甚至于会给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人扣上“反动”的高帽子,是挺好玩吗?
一、被阉割的思考力
很多年前,不少制造业企业曾要求员工学习“丰田五问”,倡导通过连续追问探寻问题本质。而如今,连第一个“为什么”都可能触犯禁忌。赞美一切,感恩一切,这应该算是正能量。
当思考被划为敏感词,当反思成为危险品,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精神的审查。
为弱者发声却不被允许?那就不算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了。
抖音上突然灰暗的头像,微信群悄然消失的对话,都在无声诉说:清醒,在这个时代成了需要付出代价的品质。二、社会福利缺失的滤镜
将个体挣扎包装成励志故事,本质是对系统性问题的巧妙回避。当社会保障网存在漏洞,人们被迫用血肉之躯填补时,正能量叙事巧妙地将结构性问题转化为个人奋斗故事。
但是,孕妇送外卖不该是感动的素材,更应是审视生育保障、就业歧视的窗口。
把苦难包装成勋章,比直面苦难更值得警惕。三、教育的驯化与觉醒
一方面鼓励科技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又强调服从规范。我们的教育,也正在经历奇特的撕裂。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外卖骑手”的身份转换被赞为能屈能伸“脱下长衫”,却少有人追问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当人们思考的时候,出现了很神奇的言论:“这不是月薪3000的人 该考虑的事情”。哦,那好吧,那就是“肉食者谋之”。那请问,问题解决了吗?
然后发现,其实解决问题并不难,但是却想先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提出建议的人。
当批判性思维只存在于教科书中,教育其实是挺成功的失败案例了。
四、谁在定义正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应该如毛泽东主席所言“实事求是”!敢于正视问题,直面惨淡的人生。当一个社会只能容纳赞美而排斥思考,这种“正能量”不过是精神鸦片。
解决问题固然需要智慧,但比解决问题更紧迫的,是恢复人们提出问题的勇气。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不至于影响社会团结和稳定的!
那些要求我们永远微笑的人,从来不会为我们的伤口止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正如鲁迅所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标记为“负能量”的质疑与反思,或许才是推动进步的真实正能量!
没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得到大的改善和提升?
当我们重新审视“正能量”这个词,或许会发现:允许说不的力量,比强迫说是的力量,更接近正能量的本质。
毕竟,只有在承认病痛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寻求治愈。
 报道
报道 投稿
投稿 
     
    

 徐伟轩博客
徐伟轩博客 苏ICP备17037071号-7
苏ICP备17037071号-7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