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现象似乎在佐证灾难恐会发生:极端天气多显现;厚积云玫红晚霞频出;深海鱿鱼跑向浅滩;日本地震频发……这些异常现象似乎为预言提供了 "证据链"。
社交媒体标签 #7月5日灾难预言 阅读量突破5亿次,也出现一批近乎神学的探讨,抽象的幸存者偏差,搞得人心惶惶。恐慌的源头,是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中一句模糊的预言:“2025年7月,日本南方海底将爆发灾难。”
当前两大阵营:
①有人不屑。是故弄玄虚拿着日本漫画家龙树谅的作品夸夸其谈,制造焦虑;②有人说不可不信。毕竟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日本引发的海啸会波及很多地区,淹没包括上海等华东沿海城市)他们认为就如同鬼神传说一样,不可不全信。
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预言,比100篇科学论文更容易被记住。
从地质学角度看,南海海槽大地震确实存在周期性规律。历史数据显示,该区域平均每 100-150 年发生一次强震。开头我也讲过深海鱿鱼搁浅的非正常现象,兴许是海底有异样。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预言了。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是陨石撞击会造成大灾难。只不过根据预测,不是7月5日,而是在8月份以后。(当然,观测技术也不能完全替代精准预测,没人能够保证小行星不会有变道的可能性。)
1、科学 VS 玄学
科学解释不了的,就不可信?预言的确是超出现有地震预测技术的能力范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明确表示,目前人类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预言在历史上曾扮演风险预警的角色
1912 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前,英国作家摩根?罗伯逊在小说《徒劳无功》中精准预言了船难细节;2004 年印度洋海啸前,泰国普吉岛的渔民依据 "海水异常退潮" 的经验预警,挽救了数百人生命。现代科学预警体系虽已建立,但民间预言仍能以独特视角补充官方信息。例如,2025 年鲁宾天文台发现 2104 颗小行星的事件显示,公众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倒逼了科学监测技术的进步。
让普通人别迷信?可你看,为什么在一些单位门口会有摆放石狮?且各种布局也都有讲究?
当然,还有既不属于科学也不属于玄学范畴——人类的经验总结:
一般蛙类迁徙,在震前15天;鸟类迁徙,在震前7天;井水浑浊震前3天,老鼠乱窜在震前2天;鸡犬不宁地震就在当天;笼中鸟惊慌扑腾,就在一个小时内。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日常注意观察很有必要。
玄学,亦可用现代科学解释?
比如风水,其实可以理解为是结合了建筑学、空气动力学等一体化的学说。风水理论中的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对自然环境的符号化认知。现代城市规划中,将建筑朝向、水系分布与风向、日照等科学参数结合,形成了 "新风水" 设计范式。例如,成都某高端住宅区在入口处设置单柱水幕与六组喷泉,既呼应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的理念,又通过水循环系统实现年节水 3.2 万吨。这种转化使玄学符号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理念,经流体力学验证展现出惊人科学性。
建筑物背山面水的布局,实则是气流组织的精密设计:山体阻挡冬季寒风,水域调节夏季气流,形成温和通风。现代模拟显示,南北通透的门窗设计可使室内空气置换率达每小时3-4次;建筑周边水体能使夏季气温降低1-2℃,这与“聚气”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
科学的困境
科学预测灾难的概率高吗?有人嘲笑网上一些“神棍”、“高人”,认为如果真有啥灾难,肯定很多国家都提早行动了,用得着你们这些人在这儿预言?
可笑的是,很多的灾难是无法“科学预测”。例如洪水、地震等灾难,即使真有人通过其他方式窥探出了天机,大概率也是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可的。
最终百姓受苦受难,人民子弟兵奔走劳苦。
创伤后遗症:在经历关东大地震(14万人死亡)、311大地震(1.85万人死亡)的日本,灾难创伤已融入集体潜意识。便利店应急包销量激增45%,背后是“末日焦虑症”的代际传递。
玄学的双面性
玄学既是恐惧的放大器,也是社会焦虑的投射载体。当人们为石狮、风水布局寻找“科学依据”时,实则是试图在失控的世界中重建秩序感。当现实秩序崩塌时,超自然叙事成为心理代偿的工具。
预言传播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当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经济衰退等不确定性叠加,人类对掌控感的渴望催生了对预言的依赖。
这也许是人类群体 "需要通过某种确定性,来缓解压力"。
2、在不确定的世界扎根
我更相信,预言是为了让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正所谓,注意的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以灾难预言,来劝诫人们注意防灾减灾,珍惜当下。
以鬼神,来劝诫恶人向善,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时候人比鬼可怕。
若这些虚幻能让更多人仰望星空时记得脚踏实地,便是它们的价值。
末日预言最终降临与否不重要,而是要警示当下民众注意遇到的一些危险。
灾难预言,暴露了信息时代科学传播的脆弱性,也折射出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永恒焦虑。
灾难预言的深层价值,恰在于迫使人类直面自身的脆弱。
人类真正需要的,不是对“末日日期”的精准预测,
而是在每一个平凡日子,构筑韧性:
①科学谦卑之心:接受预测的局限,但不放弃探索;
②防灾行动之力:防灾减灾:超越预言的生存智慧。从应急包到社区互助网络,将抽象恐惧转化为具体方案(例如:日本防灾协会的“3·7·30原则”为此提供具体路径:每个家庭储备3天饮用水、7天食物、30天生活必需品)
③人文关怀之光:正如东日本大地震幸存者铃木康介所言:“我经历过真正的灾难,它教会我:最可靠的预言,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个准备。”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