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提示

您即将访问外部网站:

请注意:该链接为第三方站点,我们无法保证其内容安全性

原创

关于孩子,多少父母在自我感动?

2025-06-20
0 评论
21 浏览
公众号 · 已发布

“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的付出吗?”这些话,是多少父母心底翻涌的潜台词。我们倾注一切,却常在孩子的沉默或“不领情”中受伤。这背后,藏着多少未被察觉的“自我感动”?

孩子竟是家里病得最轻的


可笑的现实是家长慢慢失去耐心:不允许犯错,不可以磨蹭,不允许哭闹……
可小孩子不会记仇,我们却容易当真!
比方说哪怕前一分钟你揍得多狠,下一分钟孩子还是会过来抱着你叫爸爸/妈妈,抱抱我,我们一起玩……
在还分不太清楚鞋子左右脚的年纪,教他太多道理屁用没有。

而如果孩子说喜欢和谁一起玩,难道我们就要生闷气,甚至于觉得自己的付出分文不值?
想多了,孩子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某一点某一方面的喜欢,幼儿期孩子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具体,大人却在意的不得了。当父母以成人思维过度解读,其实已然陷入自我怀疑和内耗的循环中了。
还有被8090后们诟病的“原生家庭”说打碎个碗都要被骂,也不知道在他们自己为人父母后,不晓得能不能做得更好?



适当放下手机


不光是在城市里,
农村很多人同样天天抱着手机刷刷刷。
此前一则新闻,爷爷刷视频音量震耳,孙子在门前小河沟溺亡却浑然不觉
一些家长对孩子,家庭没多少耐心,那耐心去哪儿了?
放下手机也许就能获得答案。
该给予陪伴的时候,就和孩子放肆玩吧。
当我们抱怨孩子吵闹时是否意识到你的注意力已被短视频切割得支离破碎?当陪伴沦为“物理在场”,孩子感受不到爱的温度,自然会以行为问题“索要关注”。



赚钱 VS 陪孩子


哪个更重要呢?
一位妈妈分享:每天回家精疲力尽,但仍坚持15分钟“专属时光”——陪女儿读绘本或闲聊。孩子需要的不是保姆式的“守着”,而是情感被“看见”的瞬间。
事实上很多家长也是牛马,平时工作生活压力也大,能腾出时间陪伴孩子已然是不容易。“我也想陪孩子,可工作忙啊!”——这声叹息背后是无数父母的真实困境。但陪伴的真谛,不在于时间长短
平衡不必完美:高质量陪伴远胜于“耗时间”,明确告知孩子“妈妈现在需要工作,1小时后陪你”同样重要。也许赚钱也就这几年的时间,也许赚钱的时间还长着呢。总之,适时平衡工作赚钱和顾家陪伴孩子的关系,绝对是每个成年人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的。



父母齐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现在很多情况下是父母其中一方在带孩子;甚至于有不少家庭只有爸爸/妈妈既要管孩子还要工作照顾家人三餐,家庭责任缺位严重。导致:人到中年:压力多半累积成病例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及一些小仙女了。如我这篇文章所讲:
妻子多好好讲话,也许家就不会散
现代社会,不大可能会有多少人责怪自己的妻子(毕竟主流媒体等不谈弘扬女权吧,起码是尊重女性,造就男女平等)相反,愈来愈多多的妻子在责怪丈夫各种不好,遇到一丁点事情,就恨不得把丈夫所有的缺点、错误放大到无限大。
幸好我刚刚的话,并非是绝对的语气讲出来,不然小仙女们看到这则新闻,可能要回怼我了93岁男子起诉离婚,称85岁妻子没有上进心!目前二人已离婚,男方补偿一万元
所以啊,自媒体绝对不能跟风随大流!而应该剖析问题本质,把一些没啥公信力的媒体该做的“正视听”的活儿做好,让大家不再陷入“信息茧房”,尽可能地睁眼看世界!
毕竟真实的世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敲着键盘。而是真正到群众中去,了解民生,也能从民众的生活中体会人间苦甜。

正如凌晨还在疾驰的外卖员说:


凌晨的众包有失业的员工、破产欠债的老板、有学生、有宝妈、有赌徒,唯独没有软蛋!
芸芸众生,也在苦中寻找他们的一点快乐,比如写两句自嘲式的玩笑型评论:




爱的名义,自我感动?


肯定有思维不成熟的父母,或者在愤怒等情绪翻涌的时候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啊!爱你啊!”
说白了是要让孩子顺从,且不想做一点点的妥协,当然可能也不太想哄哄孩子。这其实和一些老人家,喜欢拿孝顺、仁义等道德绑架现在的年轻人意思是接近的。自我主义,在成年人身上同样存在!

而当孩子长大后呢,如果这些父母仍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没作出改变的化,就可能会干涉孩子的学习、情感等方方面面。例如:当自己选择的过得好,他们会告诉孩子,你看听父母的话不会错的;如果他们选择的过得不好呢?会告诉孩子,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其实,父母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便更会接纳孩子的平庸和小错误
并非一些贫穷的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穷苦出身后翻身成爆发户(比如有一两套房的,或者中产)也许会更加变态化得掌控孩子!
这些家长更多的是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放在了第一位,终其一生,没过好自己,却想掌控孩子的人生。要警惕“为你好”的控制: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尊重,而非自我价值的延伸

其实如果俯下身,站在孩子的视角,真正看见孩子,方能学会爱孩子。至少即便再多烦心事,也尽量别把内耗、压抑传递给孩子

有律师网友分享一个案例:


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女儿初中叛逆,成绩下滑,父亲便失望透顶,为此决心要抛妻弃子,坚决离婚,一次、二次、三次,每次起诉都为了放弃、远离孩子!
因为父母的嫌弃、因为家庭的变故,原本只是青春期正常叛逆的孩子变成了抑郁、离家出走、如今甚至被送去精神病院。
律师分享的案例,父亲嫌弃导致孩子精神问题
爱情很美好,那婚姻呢?!
所以像这样的故事,你觉得是平淡无奇的日子好,还是波澜起伏的人生好?
所以像我这样的职业,每日看遍人世沧桑,每日经历人间丑恶。还有更多丧心病狂匪夷所思的案件。
我是还该感到沮丧,还是感到庆幸?
也许是婚姻的不幸,也许只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内卷把父母卷成病态!



水满则溢


诚然教育孩子,绝对不是一件轻松且简单的事情。
孩子从出生开始,并非是一张白纸(我需要纠正下一些“专家”的这种说法),基因特质,即为人之初。
尤其当孩子贪玩和自控力非常差的情况下,父母是需要及时地引导。
当一些缺爱的7080年代的父母,感觉亏欠自己的孩子,却想给足00后孙子孙女最好的?(或者叫隔代亲)而90后的新生代父母也给足陪伴,却换不来孩子的理解体谅(当然幼儿更是不大懂的),无力感自然就出现了。

也许太无私的人,会培养出自私冷漠的孩子

正如民国出生的奶奶曾给我讲过,她在艰苦岁月里,给大伯专门在锅里用布袋装好家里为数不多的的米煮粥给其他孩子喝,米饭就留给大伯。晚年的她卧床,大伯却鲜少探望。大伯知道感恩吗?她说过要不是你爸愿意带她回家,她的人生终点真不会太体面。

棍棒之下出孝子,肯定是适用于特定的孩子一些毛病,也是在惯着和溺爱中滋长出来的。
现在有些自以为有高认知的人,竟然会这样:男朋友送给她一部手机,哇哦,他好爱我哦,是最爱我的男人呢。而父母给她一部手机。唉,真是自我感动,我恨透了。
父母把好吃留给孩子,也许是作为动物的本能,而人和动物比较的区别在于有感情,我就不讲是爱的回馈了,以免被有些人渲染为父母是要求回报、苛求孩子感恩。是的,父母完全也可以和孩子吃一样的,不必要委曲求全,更不要没苦硬吃。但如果真在父母引导,言传身教下,仍然不知任何感恩的孩子,和白眼狼真是没太大区别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绝对要辩证看待一些“专家言论”,起码能知道变通,而非盲从。

真正的爱,是放下自我感动的剧本,俯身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伟大父母”的人设,才能与那个真实的孩子相遇——那时你会发现,爱本不需要如此沉重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原创,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转载请联系博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授权请联系:xwx-jacky@foxmail.com
本内容网址:https://xuweixuan.com/logic/81.html

CC BY-NC-SA 4.0协议

著作权许可协议

人类创作承诺

承诺非AI创作

读者讨论

 评论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

 发表评论
称   谓:
网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