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的付出吗?”这些话,是多少父母心底翻涌的潜台词。我们倾注一切,却常在孩子的沉默或“不领情”中受伤。这背后,藏着多少未被察觉的“自我感动”?
孩子竟是家里病得最轻的
而如果孩子说喜欢和谁一起玩,难道我们就要生闷气,甚至于觉得自己的付出分文不值?
想多了,孩子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某一点某一方面的喜欢,幼儿期孩子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具体,大人却在意的不得了。当父母以成人思维过度解读,其实已然陷入自我怀疑和内耗的循环中了。
还有被8090后们诟病的“原生家庭”说打碎个碗都要被骂,也不知道在他们自己为人父母后,不晓得能不能做得更好?
适当放下手机
赚钱 VS 陪孩子
父母齐心
正如凌晨还在疾驰的外卖员说:
凌晨的众包有失业的员工、破产欠债的老板、有学生、有宝妈、有赌徒,唯独没有软蛋! 芸芸众生,也在苦中寻找他们的一点快乐,比如写两句自嘲式的玩笑型评论:
爱的名义,自我感动?
而当孩子长大后呢,如果这些父母仍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没作出改变的化,就可能会干涉孩子的学习、情感等方方面面。例如:当自己选择的过得好,他们会告诉孩子,你看听父母的话不会错的;如果他们选择的过得不好呢?会告诉孩子,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其实,父母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便更会接纳孩子的平庸和小错误。
并非一些贫穷的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穷苦出身后翻身成爆发户(比如有一两套房的,或者中产)也许会更加变态化得掌控孩子!
这些家长更多的是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放在了第一位,终其一生,没过好自己,却想掌控孩子的人生。要警惕“为你好”的控制: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尊重,而非自我价值的延伸。
有律师网友分享一个案例:
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女儿初中叛逆,成绩下滑,父亲便失望透顶,为此决心要抛妻弃子,坚决离婚,一次、二次、三次,每次起诉都为了放弃、远离孩子! 因为父母的嫌弃、因为家庭的变故,原本只是青春期正常叛逆的孩子变成了抑郁、离家出走、如今甚至被送去精神病院。 爱情很美好,那婚姻呢?! 所以像这样的故事,你觉得是平淡无奇的日子好,还是波澜起伏的人生好? 所以像我这样的职业,每日看遍人世沧桑,每日经历人间丑恶。还有更多丧心病狂匪夷所思的案件。 我是还该感到沮丧,还是感到庆幸? 也许是婚姻的不幸,也许只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内卷把父母卷成病态!
水满则溢
也许太无私的人,会培养出自私冷漠的孩子。
正如民国出生的奶奶曾给我讲过,她在艰苦岁月里,给大伯专门在锅里用布袋装好家里为数不多的的米煮粥给其他孩子喝,米饭就留给大伯。晚年的她卧床,大伯却鲜少探望。大伯知道感恩吗?她说过要不是你爸愿意带她回家,她的人生终点真不会太体面。
真正的爱,是放下自我感动的剧本,俯身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伟大父母”的人设,才能与那个真实的孩子相遇——那时你会发现,爱本不需要如此沉重。
安全提示
您将要访问:
我们无法验证此外链的网页内容是否合规,我们亦不对此网页进行任何内容负责,请注意甄别安全性!